撕下標籤,才能阻止暴力
作者:吳易澄(精神科醫師、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)
上禮拜某記者也打來問,有男子跑到殯儀館對著屍體自慰,究竟是怎麼回事。我們的社會新聞現在都走這樣的公式,請精神科醫師在社會新聞後加個眉批,援引了「專業意見」,然後就截稿。這些被視為不正常的行為,當然有其原因,可是我實在不願意妄下診斷,或是三言兩語說他心理不正常需要看醫生。
捷運殺人事件自然引發了許多討論。傍晚接到記者電話,記者當然給了很多揣測,問我他是不可能因為這樣那樣,我說我沒有實際的接觸了解,不能妄下定論。然而我所擔心的是,媒體會開始又會開始以無限上綱的妖魔化、病態化來討論。
其實這個社會的多數人,包括你我,若沒有足夠的自省,我們散佈恐懼、製造仇恨的方式,跟犯案者其實沒有什麼不同。唯一的不同在於我們擁有較多的內在與外在的資源,來遏止我們做出不理性的事。
我們要謹慎的事情包括,避免第一時間對犯案者與精神病患過度的連結。一來我們不確定他是不是有病的,也許心理學當然可以解釋其動機,可是這與心理疾病是有所距離。將個人病態化、妖魔化,其實是解釋一個社會現象最不負責任的方式。這樣不但加深了對所有的精神病人的歧視,同時也縮限了社會進一步理解社會問題的空間。
第二個令人擔心的是,將一個人的惡給無限上綱,並且又將解決方式導向一種對個人的處決,那其實無助於社會對問題的理解。犯案者自白說,他知道自己會被判死刑,這點,就足以讓我們好好想想死刑究竟是不是真的能遏止犯罪。把惡者除之為快視為正義的實踐之道,反而讓我們放過了人為什麼會變成那樣的故事。
當我們凝視暴力,我們必須停止與施暴者的邏輯來回應暴力。冷靜下來,把多餘的標籤撕下,才能阻止任何人成為不在乎一死而施暴的人。
引用FB上"XUAN劉軒"的呼籲 -
台北今天歷經了天災和人禍,似乎老天都在哭泣。我告訴自己,只能分享正面或有用的資訊在這個版面,但現在實在很難。我試試看,希望在這個脆弱的時刻,做個善心的提醒:
1. 媒體,請多做建設性的討論,不要用歇斯底里的音量報導,不要重播會加深社會恐懼的畫面。
2. 網民,請不要去看那些現場的照片和錄影片段。這個跟恐怖片不同,你已經知道事情發生了,再看這個對自己不好。
3. 政府,請加強社會的心理輔導和精神科相關資源,讓需要幫助的人,或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,能夠更容易獲得專業關注和治療。
4. 學校,請重新定義什麼是成就,什麼是名利,編入教材,從上到下,給我們的孩子更健康的價值觀。
5. 家人,請給你身邊的親人一個大大的擁抱,說你愛他們,讓他們知道:我們的心是安全的,因為有彼此。
拜託,拜託,謝謝大家,讓我們努力讓社會更正面。
天佑台灣。